时间:2017-12-1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在伊宁市喀赞其的巷子深处,有许多小小的门面。随便走进一家,就能看到简陋的店面里,一个手艺人面容安静地坐在里面,敲敲打打,缝缝补补。他们做得不紧不慢,对要完成的活计只有一个要求,那就是“好”。每一双鞋子,每一座馕坑,每一个铁皮桶,每一个马鞍……它们不仅仅是等待销售的商品,还是每一个手艺人的脸面。或者说,是他们用几十年时光雕琢出来的作品。

手艺人,这个在越来越快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的词汇,说出来,就含有一种浪漫的气质,令人动容。难怪走进喀赞其总能感觉到时光悠远。这些巷子深处的手艺人,用不变的生活节奏、自古如此的对待手艺的态度,扭住了奔忙的时间。

做皮鞋的手艺人

喀赞其自古就有“其文化”。“其”,维吾尔语,多指擅长某一技艺的匠人或艺人。从前,在工业发展还未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,喀赞其里生活着制作皮革的昆其、钉马掌的塔克其、打馕坑的托诺其、制作铁皮桶的切克来其、制作陶瓷的塔瓦克其、制作花帽的朵普其、种菜的扩克其和制鼓的纳格尔其。

随着生活节奏渐快,标准化生产的商品充斥着街头店铺,手艺人慢悠悠打造出来的商品无疑成本过高,不具价格优势,故而渐少有人问津。从前繁荣的“其文化”也逐渐在喀赞其里凋零。不过,虽然手艺人在现代社会里已属凤毛麟角,但在喀赞其里仍能不时瞥到时光的余影。

就像那天,记者走着走着,就走进了斯木拉音和阿不都沙拉木的鞋店。

店面没有任何标识,一间不大的土坯房,两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大敞着,挂着紫红色的纱帘。斯木拉音和阿不都沙拉木一前一后,坐在店里各自忙碌。店里摆着做好的皮鞋和需要上底的鞋面。小锤轻敲,剪子“嚓嚓”有声。

斯木拉音的鞋店

斯木拉音就是鞋店的招牌。

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阿不都沙拉木说,只要走进喀赞其,问“斯木拉音的鞋店在哪”,没有人不知道。这家鞋店在伊犁街的一个拐角处,已经开了30年。

斯木拉音不善言谈。他坐在店门口,小心细致地剪裁鞋底样子,打磨皮子边缘。关于小店的历史都由阿不都沙拉木介绍。

阿不都沙拉木12岁时被父母送到店里学做鞋手艺。“家里穷,父母想着学门手艺,就不会成为流氓了,日后还能有口饭吃。”阿不都沙拉木说。他跟一位老手艺人学艺三年,学成后就以做鞋为生了。他跟斯木拉音已搭档做鞋20年。

做鞋,是一门耗时间、必须坐得住的手艺。这是阿不都沙拉木做鞋20年的感悟。

正在钉鞋钉的阿不都沙拉木

如今,他和斯木拉音一个做鞋帮,一个做鞋底,早上9点半到店里,晚上11点离开,平均一天一人能完成一双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皮鞋。“鞋子是纯手工的,底子、帮子都是用手敲出来、缝出来的。”阿不都沙拉木笑着说,“如果有人有需求,也能定做,想要什么款式、什么颜色的鞋子,用什么样的鞋底,我们都能满足需求。”

“只是,现在材料贵,房子租金高,手工皮鞋的价格也就比较高,很多人接受不了,就不买了。这样,继续做鞋的手艺人自然也少了。我们这家店,指不定哪天就倒闭呢。”阿不都沙拉木环顾这间不能更熟悉的小店,惆怅地说。

他继续用小锤子敲打鞋底的小钉子,认真地说:“那样我会非常难过,好不容易三年学成手艺,又做了这么多年……”

他继而说:“我做出一双新鞋子,要是别人穿上舒服,我会比他更高兴。”每一双鞋子,都是他耗费心神的作品。

馕坑后的艾则拜提

伊犁街18号是艾则拜提的家。从他家门前经过,能闻到一股潮湿泥土的气息。记者探身朝门里张望,只见狭长的院子里摆着两溜新鲜的馕坑,红色的坑身潮润。艾则拜提正坐在一侧的凉棚内休息,衣襟、裤腿上都是绯色的泥土印记。

艾则拜提今年56岁,已经做了35年的馕坑。哥哥是他的师父和搭档。从艾则拜提黝黑的脸孔和粗糙的手掌就能看出,打馕坑是一项下苦力的活计。每年从2月份开始,天气好的时候,艾则拜提就开始与哥哥在塑料帐篷里一起打馕坑。等到冬天过去,打馕坑的活计就转移到了院子里,一直做到深秋天气转冷。“打馕坑的日子得依据天气来,因为打好的馕坑需要靠太阳晒干。”艾则拜提说。

打一座馕坑有很多步骤。打馕坑的土是从潘津乡煤矿后面的山上买来的红土,这种土黏性好,不易皴裂。然后和泥巴,将掸好的山羊毛铺洒进泥巴里,增加馕坑的牢固性。接着把揉好的泥巴放到木板上,塑成一条条长方形,揉上五六条,将它们围起来,一座馕坑才算做好。

艾则拜提指着院子里的馕坑说:“到明天就已经晒4天了,晒好后再在上面围个口,8座新馕坑就出来了。”

馕坑后的艾则拜提

他坐在凉棚里算:“前天卖了一座馕坑,昨天也卖了一座,今天没有生意。一个月卖馕坑赚的钱阿朗阿朗(马马虎虎)够一家四口人开销,没有剩余的。”

一座座手打的馕坑里,日后会飞出一个个金黄喷香的馕饼。而这些馕坑背后,或许就是一个人与馕坑共度几十年光阴的故事。

吐尔汗的铁皮加工店

要是放在过去,吐尔汗·吐尔逊应该被称为切克来其——做铁皮桶的人。但是现在,不好以此命名。除了做铁皮桶外,吐尔汗·吐尔逊还做铁皮盆、铁皮铲、铁皮漏斗、铁皮壶等家庭用具。他的儿子泰来提说,自家的店应该叫铁皮加工店。

铁皮加工店

吐尔汗·吐尔逊与铁皮加工结缘,要追溯到近50年前。那时他15岁,向汉人街的一位老师傅学习做铁皮用品的手艺。老师傅和蔼可亲,教导吐尔汗·吐尔逊既然想学,就要学好、学精。

吐尔汗·吐尔逊从做铆钉、垫片学起,三年学成。年,他接受再教育,进入伊犁第二毛纺织厂工作。“我在毛纺织厂没有荒废手艺,给厂里做铁皮大烟囱之类的铁皮制品。”吐尔汗·吐尔逊说。他在20年前开了铁皮加工店,日常由徒弟们打理,他在下班后和休息日到店里忙碌活计。儿子泰来提也时常在周末和寒暑假到店里帮忙。“爸爸工作太忙,我15岁就会做铁皮用品了。”泰来提说。

3年前,吐尔汗·吐尔逊从毛纺织厂退休,正式经营起自己的铁皮加工店。每天早晨10点,这位目光炯炯的老人到达位于前进街的店面,将里外收拾一番,就开始做别人需要的物品。“要是没有需要定做的,我就做一些常用的铁皮用具。”到下午7点半,他便收拾收拾,下班回家。

“我喜欢做这些,一天不做就不舒服。做出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我的宝贝。”他指着不大的店面里摆着的银光闪闪的铁皮用品,解释退休后选择继续开铁皮加工店的原因。

吐尔汗正在做铁皮漏斗

只是,店里来往都是老人家一个人。泰来提有了其他的工作,店里也没有再招徒弟。“倒是有想学的,但不能招了,我现在年龄大了,店能开到哪一天,说不好。招一个徒弟,三年才能学出师,要是中途我有个啥事,店开不了了,不是耽误人家的时间吗?”吐尔汗·吐尔逊说,作为一个手艺人,要对自己的手艺负责,也要对徒弟的手艺负责。不然日后说起,人们会说“这是哪个师父带出来的徒弟啊”。

马鞍店里的镇店之宝

阿布都吉力的马鞍店也位于前进街。迈过一个高高的门槛,就能看到一间还算宽敞的土坯房里摆放着许多半成品马鞍。阿布都吉力坐在一个柜台后面,腼腆地笑着:“我的汉语说不好。”

因此,记者和他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沟通。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,记者也能感受到一个手艺人对家传手艺的珍视。

阿布都吉力的马鞍店开了12年。事实上,他家祖辈都是做马鞍的手艺人。他有一套铁打的图章,由他的父亲传给他。“这套图章有年历史了,是我们马鞍店的招牌。”他拿出图章说,“现在要是有人出3万元来买我这套图章,我也不会卖。等我老了也不卖,我要把它送给我最好的兄弟。”

有年历史的马鞍图章

记者接过这套图章,手心一沉,图章非常重。这套图章会印在做好的马鞍上,同时还会在马鞍上印阿布都吉力的名字。“以前印爸爸的名字,爸爸去世了,现在印我的。”他笑着说。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,名字就是品牌。

现在,阿布都吉力的店里一共有3个人,一对兄弟和他。大约四五年前,医院附近租下一个店面,他在那里卖马鞍,兄弟俩在前进街的店里做马鞍。“我们一个月能做个左右的马鞍。”阿布都吉力说,“卖马鞍的生意挺好,伊犁各县都有人来买我们的马鞍,也有哈萨克斯坦的人来买。他们两个月来一次,每次都拿五六十个马鞍。”

阿布都吉力马鞍店里的手艺师傅

阿布都吉力是记者见到的几位手艺人中,对做手艺活这个行当最有信心的一位。

这种信心,在当下也仍然显得脆弱。毕竟,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,对马鞍的需要也越来越少。

当然,不管时代如何改变,多少行当在时代中淹没,永不过时的大约是手艺人对待手艺的那份认真和骄傲的心气儿——对活计只有一个要求,那就是“好”。

稿源╱伊犁晚报记者╱李剑

本期编辑╱宋伟

觉得不错,请点赞!↓↓↓

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
济南白癜风医院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yilingzx.com/ylsrk/1503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