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锡伯族文化底蕴的几点思考(四) ——让现代文化拥抱传统 贺灵 年3月,笔者离开老家察布查尔,来乌鲁木齐上大学。当时的老家,传统淳朴之风到处轻拂。我离家的三个月前,外公去世,在自家举行了第二次(第一次是外婆离世)充满传统文化意味的葬礼。葬礼的一切环节都按老传统行事,因其高寿,外孙们扛杠送到了去处。这是从东北带来的对高寿长辈的送葬习俗。当时的老家,葬礼均按自古延续的传统办理,不可能出现任何违反老规矩的闪失。婚礼也一样,每当有人结婚,从头至尾由奥父奥母按传统习俗完成每一个环节,期间还有德高望重的耆老进行监督指导,以防出现违反传统的事情,成为别人的笑柄。其他如服饰饮食、家庭生活、礼仪节庆、民间娱乐、原始信仰等民俗活动,都充满着传统气息。80年代末,回家参加数次婚丧,感到传统气息开始淡化,老人的服饰出现了告别传统的迹象,村里的老房子减少了很多。到了90年代末,在家乡搞社会调查,首先听到的是学“锡伯语锡伯文无用”论,学校锡伯文教学令人堪忧,传统的风俗习惯已很难处处感受到,打迁行礼很少见到,老人的传统服饰已基本变了样,唯一的一处旧宅成了文物保护对象,手扶拖拉机等基本替代了传统的马牛车,祖传的打场等生产方式已彻底改变。之后隔几年就回家采风、办事,感到传统习俗一年比一年变成记忆,以致近几年,如有专家所言:锡伯族的传统“特点和特色只保留在了书本之中”。今天,一切均往另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转变,尤婚丧传统习俗之变异,特别引人注目。其中传统的程序变繁为简成为趋势。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教师,其长期以来本民族传统文化感化和塑造的价值取向、思想观念、心理素质等都在起变化,其中也不乏扭曲之现象,也有不少人处于“无所选择”状态之中,对什么都无所谓。 在锡伯族社会出现的上述变化,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言,具有普遍意义。其中关键的一点,就是社会发展促使了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、思想观念、心理素质等迎来了调整更新、重新选择的空间和机会,本民族的部分传统文化处在了被更新的阶段,现代文化已经大量进入了本民族社会的门槛。就是说经济发展促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,传统文化的转型,带来了这些变化。对此,我们不可怨天尤人,而是要充分适应这种变化,正确对待这种调整更新。因为这种变化具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民族文化变化的合理性。面对这些变化,我们应有理性的思考,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有机结合、和谐相处的接合点,这样才能够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合理成分得到弘扬、中性文化成分有效传承、现代文化正确引导民族生活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,达到在不完全失去传统文化的前提下,用现代文化全面推动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,迎接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。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,传统文化遭受挑战的即为现代文化。在目前锡伯族文化转型条件下,就是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中,引起了锡伯族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不同反应。现在我们的任务是,千方百计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不排斥,用现代文化拥抱传统,让现代文化包容传统文化。综观锡伯族社会目前的现代文化现实,许多方面可以用现代文化手段挽救、扶持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。让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用不同形式继续留在人间,用现代文化的运行功能让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继续延伸。这才是我们目前要做的工作。 锡伯族的寺庙承载着其传统信仰文化,是本民族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遗产。在清代,伊犁锡伯营八个牛录以及巩留锡伯族聚居区,都曾建有关帝庙、娘娘庙、城隍庙等,他们曾经是锡伯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有力史证。目前,一牛录、三牛录、五牛录和七牛录的遗迹犹存,其中有些处于极度濒危状态。希望国家、自治区、自治县有关部门,把他们优先列入维修、重建、扩修的计划,它们将会是本民族具有厚重历史文化意义的文物古迹传承点,与民俗风情园、博物馆、中华弓箭博物馆等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旅游点。这些寺庙,曾经都是历史上存在的文物古迹,重修是理所应该的,并不影响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体现。与此同时,图公生祠、图公祠、各牛录城墙、卡伦遗址、察布查尔大渠旧龙口等遗迹,均为锡伯族屯垦戍边文化的历史产物,具有体现本民族对国家历史贡献的重要意义,非常有必要把它们打造成具有爱国主义意义的历史文化景点。 察布查尔县创建的民俗风情园,是承载锡伯族历史文化的硬件设施。十几年来,为宣传锡伯族历史文化及其爱国主义精神,起了很大作用。为了更好地发挥其锡伯族历史文化及其爱国主义宣传基地的作用,要加强征集民间的文物资料,从有关部门复制相关资料和实物,充实展品内容,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分类的科学性和清晰度,体现其历史的厚重感。同时,要加强用历史图片资料加重其宣传力度。风情园目前已成为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最重要基地,因此,展品、文物、图片的展示,一定要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,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,讲求科学性、真实性与资料性。 伊犁锡伯营是清代八旗文化的象征。近年中,八旗每个牛录都创造了各自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目前,每个牛录都很有必要创建本村的历史文化陈列馆(室),用实物和图片展示本村村史、文化活动、历史人物、现代名人、风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历史。每个牛录历史文化陈列馆(室),要成为民俗风情园的延伸和补充,而不能成为其复制品。 音乐舞蹈是锡伯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新中国成立前,其传播、传承均靠民间。新中国成立后,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文工团,几十年来,为保护、传承本民族音乐舞蹈这一传统文化,做了非常实际的工作,取得了辉煌的成绩。但是,由于资金、人才短缺,加上各种现代媒体的冲击,其创作演出已开始走下坡路,影响越来越淡化。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,第一,可以加强创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,加强向其他民族学习创作经验和方法;第二,进一步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,在学习其他民族以及国外创作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,大胆创新,合理模仿,并深入民间,向群众汲取创作素材,向实际生活找创作灵感,尤其是音乐创作更是如此。第三,音乐舞蹈人才,最需要从娃娃中发现和培养,一旦发现这样的苗子,社会各方面务必予以关心和扶持,培养他们成为人才。第四,锡伯族的创作音乐舞蹈,与民间音乐舞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两者绝不可能截然分开,因此,无论戏剧、音乐剧、汗都春还是歌曲创作,一定要两者兼顾。第五,民族地区专业文工团,不仅要重视培养人才,有关部门还要重视投入,否则,其生存和发展很难保证。 旅游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旅游文化发展的地区,一定都是传统文化底蕴厚实、自然风光最优美之处。因此,除自然风光外,旅游文化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,传统文化会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。锡伯族聚居区察布查尔由于地处偏僻,发展旅游文化,首先受地域的限制。但随着都拉塔口岸的开通以及伊宁市旅游的越来越发展,察布查尔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了一线希望。现在的问题是,察布查尔各级部门要认清形势,尽快提升本地区传统文化底蕴,开发和完善现有的旅游资源,优化旅游线路,培养旅游接待人才,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水平。在提高本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方面,首先搞好上述文物古迹的维修、重建、扩修以及民俗风情园的资料充实工作,再进行旅游线路的科学规划和优化工作。考虑将各个文物点以及景点统筹纳入一日游范畴,或者配合“农家乐”搞两日游。 提升察布查尔旅游文化底蕴,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,那就是伊犁河及其原湿地和次生林。自古以来,伊犁河孕育了沿河岸30多公里长、总面积20万亩左右的湿地和次生林,它曾经是该县引以自豪的著名风景区和芦苇生产地,可惜,文化大革命前后辟为耕地,成为察布查尔大地的一大之痛。十余年来,由于退耕还牧、退耕还草,有幸恢复自然形态5万亩。多年来,社会各界一直还在呼吁恢复其余原生态。但要做到这一点,并非轻易之举,需要下很大的决心,取得各方的认可。如果能够全面恢复这片黄金般宝地的原生态,那么,察布查尔地区的旅游文化更有大文章可做,在伊犁地区,察布查尔就有可能成为湿地旅游基地(还有可观的芦苇资源)。 长按2秒识别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
|